眼睛会变色怎么回事?
这得从光是如何在我们的眼球中成像的说起(简单地说,我们看到的物体实际上是由光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) 光线首先进入我们的眼眶,在眼眶周围有很多肌肉可以调节瞳孔的大小和形状(注意与肌肉运动引起的瞬目行为区分开);这些肌肉有一束特化出的纤维连接到眼睛中最敏感的细胞之一——杆状细胞。
当这些肌肉收缩时,它们的末梢就向杆状细胞传递信息,告知它们有外界刺激来到。这些肌肉中的某些纤维同时还会牵拉晶状体,改变其凸程度,进而影响到达杆状细胞的图像的清晰度(因为不同的屈光状态会使光经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不同的焦点,而杆状细胞对不同模糊的图像是有不同反应的)
这些肌肉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纤维,它们可以直接感受光强。光越强,这些纤维发出的信号就越强烈。它们就像眼睛的传感器,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光线亮度,并发出相应信号给大脑。 这三种感觉通路相互独立,又互相影响。当外界光线明亮或者暗弱变化的时候,它们都会受到影响,引起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,然后我们就会调整瞳孔大小,或者移动晶状体调整焦距,或者闭双眼减少光刺激来适应环境的变化。 而变色的眼睛正是由于这种光敏感神经纤维的存在。这个部位存在两种类型的神经元,一种对光敏感,被称为光受体神经元;另一种对温度敏感,被称为温度受体神经元。这两个神经元有一个共同的祖先,但在进化过程中,它们的基因发生了分离。所以尽管一个神经元有两个独立的靶器官,但它只能同时对其中一种器官起作用。也就是说它对温度的反应和对光的反应是分开的。
这两种神经元都含有一种叫做视紫红质的蛋白质,这种蛋白含有与视觉有关的色素—叶黄素。在正常状态下,它会聚集成线,但一旦受到光刺激,它就会散开,形成无规则排列。这个过程是可逆的。如果没有光刺激,它又会重新汇集起来,恢复正常的构形。 当眼睛处于暗处时,没有光刺激到光受体神经元,它不会产生电流信号。然而,即使是在黑暗中,视紫红质仍然会发生生理变化。在暗处的几分钟之内,它会慢慢发生分子结构重组,形成一种特殊的状态。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。一般来说,它在婴儿身上持续的时间较长,在老年人身上较短。